钛行业 :唯有创新才有未来 |
作者:本站 发布时间:2015-10-17 浏览:1686次 |
钛行业 :唯有创新才有未来 钛以它独有的特性,被广泛用于航天、航空、航海、化工、建材、医疗、环保、汽车制造、体育等行业,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和使用。一方面,国内钛企业通过近50年的发展,不仅发展迅速,而且规模不断扩大,钛产品产量一路走高,一场前所未有的钛工业大发展,让中国钛产业步入了繁荣和辉煌。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国内钛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成本和利润进一步被压缩,海绵钛产量从20世纪60年代初年产54吨到2014年年产近7万吨,可实际产能却达到了12万吨的水平。就价格而言,2005年小颗粒海绵钛曾经最高卖到20多万元每吨,可去年到今年一级海绵钛的售价每吨只能卖到5万元左右;钛加工材产量从1964年年产2吨到2014年的年产4万吨左右;钛加工材的实际产能也达到了每年5万吨。可钛加工材的价格却一落千丈,价格变得越来越“亲民”。 国家战略需要材料创新 我国市场上的钛产品产能和实际产量的差距接近50%,这个严峻的产业现状,预示着我国钛行业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也使得国内钛生产企业发展进入低价格,低利润的“微利”时代,成为钛行业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新常态。另一方面,国内航空航天、海洋、化工、医疗、汽车、建材、休闲体育、3D打印等高端钛产品依然依赖进口,市场对高端钛产品的需求也是居高不下,高端钛制品应用拥有着无比广阔的市场和辉煌的发展前景。反观国内从事钛加工的企业,能生产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生物医疗、化工、汽车制造、建筑用高端钛产品的企业为数极少,这些产品的高端制造和加工一直被国外的大公司所垄断。国内三家率先迈入高端钛加工材生产的上市公司宝钛股份、南京宝色、西部材料已经走在了前面,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拥有国内顶尖的钛及钛合金科研实力,以产品研发能力强、科技含量高而称雄国内钛加工材市场。 放眼未来,随着国家将要实施的“十三五”规划,国务院推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建设,这些国家级重大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国内钛生产企业将迎来非常重要的转型发展机遇期,也会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国内大飞机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国内首款喷气式飞机ARJ21-700通过中国民航局适航审定,获得了型号合格证,具备了航线运营资质,并已经获得了278架订单;国产C919大客机项目也在顺利推进,已获得507架飞机订单。 我国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核电、生物医疗、3D打印等多个领域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实施的重点,而这些行业对钛材的刚性需求,必然会对钛加工材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出新的要求,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材料创新成果,已经成为未来国内钛加工企业肩负的历史使命。 市场需求需要技术创新 由于熔炼技术复杂、加工难度大,目前世界上仅有美国、俄罗斯、日本、中国四个国家掌握完整的钛工业生产技术,形成四强称雄的格局。我国钛工业经过近10多年高速发展,应用领域迅速拓展,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已经超越了俄罗斯和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钛市场。以航空用钛材市场为例,据估未来20年全球商用航空领域新增钛材需求约12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约17%,平均每年新增6万吨钛材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在首届中国(攀枝花)钒钛产业博览会主题论坛上说,随着科技发展和新材料应用,海绵钛需求量2020年可以达到20万吨,其中,3D打印用球形海绵钛粉,到2020年将超过10万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副会长王向东预测,到2020年中国对钛加工材的需求将达到8万吨。到2020年中国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和生物医疗等领域对高端钛加工材的需求将达到1.2万吨。市场决定企业未来,这些新兴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既给国内钛加工企业带来机遇,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新挑战。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国内钛加工企业对中高端钛材料的市场需求必将做出积极响应,钛产业中高端市场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国内钛生产企业必将把技术创新、提高盈利能力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钛加工工艺和技术等课题,作为抢占市场份额的制胜法宝。 企业发展需要改革创新 目前,国内钛企业普遍遇到竞争同质化的发展新常态,不管是陕西宝鸡“中国钛谷”,还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钛加工后起之秀,所有的产业链都围绕着生产中低端的钛产品,主要满足国际国内钛材市场的中低端客户要求。前面说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内市场的刚性需要,必将迫使国内每一个谋求稳定持续发展的钛生产企业,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等课题上下功夫,走产业升级,产业转型,改革创新之路。 走改革创新之路。以国内钛材加工的龙头企业宝钛集团为例,为适应市场需求先后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国内钛及钛合金科研工作基地。仅2014年,就申报国家863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国家新产品计划、国家重点军品配套科研项目25项,获得10个项目的批复,获得科技成果13项。这些科研机构的建立,成就了宝钛集团作为钛加工行业龙头企业的“基石”。 走产品创新之路。山西卓锋钛业历经两年技术攻关,研制出了3D球形海绵钛粉,在3D钛粉论克卖的市场行情下,填补了国内空白,彻底改变了3D球形海绵钛粉一直依赖进口的局面。但是年产量只能达到300吨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国内3D打印的需求。宝钛集团4500千米深潜器的研制成功;宝钛集团欧亚公司研发生产出旋翼飞机钛合金机架等。 走细分专业化之路。据统计,宝鸡钛加工企业为“苹果”iPhone6提供钛螺丝,占到苹果公司总需求量的80%;上海景远金属科技公司开发生产的钛细管和毛细管,产品供不应求。 从这些企业身上可以看出,把自己的产业做精做细,才是企业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王道。企业要发展不仅需要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还要有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自我革新的勇气,以及适时转型升级的远见。这些国内钛加工企业,通过管理创新、材料创新、工艺创新等手段,不断填补国内钛材行业新材料的空白,不但提高了企业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趋势下的市场竞争力,也显示出了企业强大的创新发展实力。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创新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家战略发展、国内市场的需求,开展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技术创新,将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有力手段。 塔无基则不稳,水无源则流浅。2015年,国内钛加工企业仍在价格、保持市场份额、提高服务质量等问题上进行比拼。正如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陈全训在2015中国钛年会暨钛产业发展论坛中国钛谷(宝鸡)交易博览会上说的那样,“积极探索在经济发展新常态新下,钛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推动钛产业转型升级和突破发展”。国内钛加工企业只有不断加大技术进步的投入,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的技术研发,不断促进钛行业的产业结构创新升级,才会有未来。
|